查看原文
其他

2023年,财政窘迫城市,智慧城市融资建议。

中国智慧城市论坛 智慧城市论谈 2022-12-30

2023年,宏观层面是向好的。

毕竟2022年的基数较低,专家预测,2022年的经济增长,可能不超过3%。

随着12月份封控的全面放开,各行各业将在2023年逐渐复苏,地方政府税收有望增加。

随着12月份房地产政策180度的掉头,房地产有望在2023年得到发展,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有望略微提升。

据此,专家预测,2023年经济增长5%左右

2023年全球经济衰退,出口将难度加大,投资、内需、消费、内循环将成为主导。

随着2023年财政工作会议的召开,对2023年的定调,是政府要过紧日子,财政要积极政策支持。

从日前各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可以看到,一些城市2022年的公共预算收入,减少20%。

财政在窘迫,而智慧城市、数字政府一旦启动了,后续除了运维、存储、安全等常规支出,还要有不断地升级迭代的支出。

仅仅依靠财政,显然已经难以为继,这个城市,2022年公共预算收入减少20%,则在各个领域的投入,2023年,就缺少20%的资金。

怎么去解决资金缺口呢?

一、地方专项债。

为了支持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,加大投资拉动作用,专家预测2023年的地方专项债会和2022年不相上下,也就是说4万亿左右的规模。

地方专项债的优势是年限长、利息低、每年还利息,到期还本金。专项债可以发10年以上,利息可以达到2%左右。地方专项债要求投向是公益性,且有收益的项目。

随着传统基建项目的投资效益越来越低,新基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遇,而智慧城市,数字政府,作为新基建领域的重点,是较易通过审核的,另外利用十年的时间,来实现融资和还债的自平衡,是可以实现的。

对于地方政府来说,最好能在申请专项债之前,策划好项目的自平衡,当然有些政府是先把专项债申请下来,再后续谋划自平衡。还有的地方政府,是的确能够做到自平衡,规规矩矩的还债,也有的一些地方政府,后续通过拆东补西的方式,来还专项债。

选择申请专项债之前,策划好项目的自平衡的,则需要在项目策划中,融入切实可行的收益的运营的项目,保障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一致。

、BOT、BT。

对于一些政府,能申请到专项债是最好的,申请不到的怎么办,建议采取BOT、BT等形式,开展融资。通过从一次付费到分5年、3年的分期付款,分散第一年的财政压力,摊到后面几年。

比如这个政府缺少2亿元的资金缺口,通过这种融资方式,就变成了每年几千万的资金缺口,减缓了第一年的财政压力,虽然说对后续的资金压力加大了,但是若后续的财政好转了呢,是不是就不是资金压力了呢。

三、PPP。

对于一些政府,3-5年难以解决资金难题的,可以采取PPP的方式,把第一年的费用,摊销到10余年,第一年建设完成后,就可以有10余年的时间去运营,去谋划收益方式,回收投资,保障还款资金如期支付。

上一个2亿元资金缺口的政府,通过这种融资方式,就变成了由一次性支付2亿元到每年支付2000多万元,大大减轻了财政的压力,也给后续的筹措资金,谋划运营,提供了足够的时间。

四、捆绑式合作。

政府可以把一些需要政府投资的项目和可以运营有收益的项目,捆绑在一起,和企业商谈一揽子合作。这个类似于地产行业的,酒店和住宅的捆绑,住宅回款快,酒店盈利难,但是政府在出售住宅地产时,会把酒店地产捆绑在一起,要求企业在开发住宅地产时,要同期开发酒店地产。

近期有一个智慧城市的案例,是把防涝工程和几个智慧停车、充电桩等可运营的项目捆绑了一起,政府利用智慧停车、充电桩的长期收益的运营权,来保障企业投资的收益,同时要求企业要协助政府实施防涝工程。

五、收支两条线的合作。

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数字化平台公司,一方面组建建设公司,服务政府付费项目。另一方面,组建运营公司,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项目运营。这样,就形成收支两条线,政府数字化平台公司,可以更好地统筹融资、投资、建设和运营。

我国目前很多城市,都在采取这种模式。深圳的深智城集团,成都的成都大数据集团,重庆的数字重庆公司等等。

还有一些基金啊、股权啊,REITS啊,等融资方式,需要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具体方式融资。

所有的融资,都是借债,都需要偿还。

所有的融资,都需要产生收益,来保障偿还。

所有的融资,都需要有可收益的项目支持,来保障收益。

所以,融资的核心,是可收益的项目运营起来。

中国智慧城市论坛,通过公共数据投资运营、产业数字化投资运营、企业数智低碳服务,数字政府垫资建设,协助地方政府造血、产生收益项目,扎实融资的核心,减少地方政府在财政窘迫期间,智慧城市、数字政府所受到的资金不足的影响。


合作加V:k19751974L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